雨后初霁 – 阿姆斯特丹

我很想再回到这里,这个让我觉得城市美好大抵如此的地方。

事实上,荷兰最开始就是整个欧洲大陆上我最向往的国家。四天三夜后,一片赤诚的情结化成水钻进每一个细胞,热爱再加一火。运河和廊桥,自行车和联排尖角房屋,牵着手的男孩子或女孩子们,爱在日落黄昏后般的日落,电车和线缆连接着的天空。这些物像随意组合,都是我对城市所有美好的想象。

自行车和电车在我眼里一直是可爱的交通工具,在这里尤其。每一辆自行车都带着主人的个性,五颜六色系着各种各样的筐袋,偶尔街上窜起一两声铃铛,清脆得很。桥栏杆旁,运河边上,自行车替代人的双脚在城市里游走,也在一个可达范围内包围起舒适的活动圈。想来在平坦河边骑自行车也是青春电影的必备了。生动活泼的青春游戏,伴着一些由外及内的飞扬,都在这个城市里。

我后来想想,对电车的喜欢大概都是来自民国作品的刻画,也算是非普通型的Old skool。轨道刻下的痕迹又长又深,线缆分割下的天空支离破碎,最好电车椅子还是明晃晃的橙色,整个都特别的伤痛文学,再黄暴的说法大概是凌辱美了。可是,就是有点喜欢,因为这凌乱中的规矩,沿着自己的线,有始有终,缆绳牵引,亦步亦趋,你说可不可爱。可爱死了。

冬天这个时节太清冷了,比如本应人头攒动的风车村。按着别人所说,下火车跟着人群走就到了。但是当我下了车,我脑海里只有四个字:人群在哪?嗯?等完全步入村里,要不是有荷兰国旗飘扬,我大概已经想插下我的旗了,这么好的风景,想据为己有,合情合理。彳亍在小路上,绿树小桥和风车都是画,除了我不喜欢的浓浓的奶酪味,瞭望台上真是感觉自己身处时代希望的田野上。遗憾的是,我在台上停留那么久硬是没有第二个人上来,我空留了一颗融天地于像素之间的心,也罢。

大概我是真的喜欢任何有水的地方,只要我眼之所及有山河湖海,哪怕一点水都可以让旅程灿烂不少,更何况这个水汇的荷兰。大山不如大河,大河汇流入海,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阴差阳错赶上去Marken的车,陆地与大海之间是一条公路。从中央穿过到彻底踏上岛,阳光闯过呼啸的海风,我脑海里净是北岛的诗:鸟路界定天空,你回望落日,消失中呈现的是时间的玫瑰——这是我在想象中描摹的,三小时后这里的风景。愉悦真真切切,为了铭记一个瞬间我在小镇剪了头发,露着脖颈,清爽无比。

我真的喜欢荷兰。大概是因为每次问路走近他们的时候都先报以热情笑容,难得的真诚。而除了这种可贵的回馈感,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也看到一个自由社会下的张力,以及全球创新力世界第一的有迹可循。

有机会,要来。

离,岸。

从河岸边到新世界。

日落黄昏时。

凌乱的整齐感。

我说的希望田野上。

这张照片后,我就去剪短了头发。

暮霭沉沉 – 比利时

我在一片雨雾中度过在比利时的两天,于是每次登高,看得见的风景都是无边无尽的灰白雾气。如果我会跑酷,感觉可以一步跨到仙阁彼岸也说不定。

我特别喜欢欧洲这些城市的一点是,它真的是城市,承载着一定的非农人口,理性地彬彬有礼,接受你的不同,是不需要景观性的高楼大厦也可以分辨的城。因为此,行色匆匆和声色犬马可以交响,让人更相信可能。

更奇妙的是,位于市中心的市政厅让人觉得过去和未来都触手可及。老照片里被鲜活定格的人物,让人有一种当下在复刻回忆以及预演未来的错觉。这和故宫的感觉可完全不一样,故宫的历史感太厚重,只能留下无尽的感慨和怀疑,哪里顾得上为小我找个体存在感。

布鲁塞尔的街景特好看。

有雾就有雨,冬雨落肩总给人萧肃感,但是一个好处是,城市的颜色会变得特别清晰。中世纪小城的红砖用娇艳欲滴形容都可以,光润的石头地磨顺了躁动的旅人心。我虽然遗憾没看到晴空朗照下的布鲁日,但细雨绵绵倒也给没有爱情的人来爱情小城烘托了一个完美文学背景。

一大早冒着雨就出门,行人少得厉害。这是我到现在都特别迷惑的地方,人都去哪了?!我太好奇每一扇紧闭的门和拉着好看纱帘的背后,偷窥的心隐隐作祟。要不是照常营业的沃尔玛,我真的是怀疑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久居的人。见多了国内熙熙攘攘的古城,这里安静的不像话。我的照片里最后净是无人的风景,虽然美,但是社会属性发作,又觉得没有人的世界真寥寂啊。

最后的最后,我终于遇上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姑娘,两个孤独的灵魂在湿漉漉的薄雾中为彼此各拍了一张游客照。姑娘问我有没有看过布鲁日爱情故事,最后男主角死了。

谢谢姑娘,让我对布鲁日最后的记忆异常清奇。

所有地方都没有人,从大道到犄角旮旯。

想象一下,右边上空有阳光打下来。
想住在顶层阁楼,看上上面那张图的风景。

拍这张的时候,我想的是偷自行车的人。

希望有一天,两个人来这里。